本週日國王提了幾個問題
(1)知不知道 淝水之戰的影響?
(2)僅有八萬八千兵將的東晉, 如何贏了有百萬大軍的前秦
(3) 如何指揮百萬大軍 ?  (by 鼓)
(4) "草木皆兵"成語的由來
(5)  淝水之戰的啟示 for you...

各位好友不妨想一想, 分享你的看法..



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 淝水之戰



 



 


「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?我坐擁百萬大軍,只要我一聲令下,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,就可使長江水斷流!」發此豪語者,前秦皇帝苻堅也。



 



苻堅侍眾而驕 率軍南侵

 




 



苻堅在五胡時代的幾位皇帝中,算是比較有作為的。公元357年他奪得帝位,此後,他重用漢人王猛輔佐,廢除苛政、整頓吏治、興修水利、加強軍備,從370376年之間,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、前涼等國,統一了北方,國勢一時大振。



 



在王猛去世之前,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,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,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,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,時機未成熟,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,南侵並非易事。



 



但一心希望盡早統一中國的苻堅,卻嗤之以鼻,認為自己擁有百萬大軍,區區長江不足為懼,長江南岸的幾萬晉軍又如何能與自己相抗衡,因此才有這段後來被稱之為「投鞭斷流」的驕傲言論。



 



在前秦壯大期間東晉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,諸如:謝安、謝石、謝玄等人,都是東晉良相名將。尤其是謝玄在京口訓練了一支「北府兵」,屢屢挫敗前秦南侵之企圖。



 



謝玄掛先鋒 北府兵挫堅銳氣



 



383(晉太元8),前秦苻堅率領

 




 



苻堅大軍南下,其弟符融的前鋒部隊先攻下了壽陽,苻堅盤算,取得江南應是十拿九穩,於是派遣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營勸降。沒想到朱序到了晉營,卻將秦軍情況密告謝石,他說:「若秦百萬之眾皆至,則莫可敵也。及其眾軍未集,宜在速戰,若挫其前鋒,可以得志。」意即晉軍應利用秦兵尚未佈署完成之際,攻其不備,挫其銳氣。

 




 



謝石、謝玄同意這個策略。11月,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攻打洛澗,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。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秦軍,秦軍敗戰,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,官兵爭先恐後的橫渡淮河逃命。



 



洛澗大捷之後,晉軍士氣大振,乘勝追擊。謝石立刻率軍水陸並進,直抵淝水(今淝河,安徽壽縣南)東岸,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,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。



 



苻堅和苻融登上壽春城頭,遙望淝水彼岸的晉軍,但見「部陣整齊,將士精銳。又北望八公山上,草木皆類人形,憮然有懼色」。此時的符堅驕傲的心態有所收斂,便跟苻融說道:「晉兵是一支強大的勁旅,你怎麼說他們是弱軍呢?」(草木皆兵」的成語即是出自於此。)



 



風聲鶴唳 前秦軍隊潰散北逃



 



當時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,晉軍無法渡河,只能隔岸對峙。謝玄知道自己兵微糧少,不宜久戰,對峙越久,對晉軍越不利。他想出了激將法。他派使者去見苻融:「如果秦軍真想決戰,就應空出一塊地方,讓我軍渡過淝水,現在秦軍緊臨淝水,我們如何一決勝負?」



 



苻堅原想將計就計,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,待晉軍半渡過河時,再以騎兵衝殺,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。不料,秦兵士氣低落,一撤退就失去控制,陣勢大亂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,趁勢搶渡淝水,向秦軍猛攻。同時安排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:「秦兵敗了!秦兵敗了!」秦兵信以為真,於是競相奔逃,潰不成軍。



 



一場紛亂中,苻融被晉軍追兵殺死。失去主帥,秦兵群龍無首,前鋒的潰逃引發後方部隊的驚慌,也隨之向北逃亡。秦軍兵敗如山倒,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,秦軍沿途不敢停留,聽到「風聲鶴唳」,都以為是晉軍追來。



 



淝水一役,前秦軍隊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。當初苻堅以「投鞭斷流」的豪語興師南侵,沒想到卻落得「風聲鶴唳」的慌軍潰逃而歸。



 



戰後,前秦元氣大傷,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,北方各族紛紛獨立,先後成立了十國,陷入分裂的局面,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。



 



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,直至公元420年劉裕篡位,改國號為宋,南北朝對峙局面形成。公元589年,南北朝才被隋文帝統一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ssieliao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